湖北省武汉市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养老服务:超大城市的温暖答卷

2025-08-15 总会新闻 31次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报

作为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湖北省武汉市的老年人口呈现体量大、增速快等特征。近年来,武汉市按照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贯通协调发展的思路,坚持一体化建设、数智化赋能、标准化发展,不断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质效。如今,武汉市正编织一张温暖的养老网络,破解超大城市养老难题,让老年人实现从“养老”到“享老”。

一体化建设  推动养老服务方便可及

酷暑时节,热浪扑面。临近中午,武汉市江岸区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幸福食堂里飘出浓浓饭菜香,老人们一边吹着空调、一边享用午餐……凉爽舒适的氛围,与外面炎热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

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的江岸区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于今年3月对外开放。这是江岸区民政局打造的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融合等功能于一体的区级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可为老年人提供“康、养、护、学、娱”等服务。

江岸区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周边是近年刚建成的新社区,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中心建成后,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可以享受到触手可及的养老服务。75岁的独居老人赵爷爷对此深有感触。“我平时一个人住,以前没少为吃饭发愁。一顿饭做两三个菜的话,自己吃不了;只做一个菜的话,又怕营养不够。”赵爷爷告诉记者,中心建成后,他每天都来吃饭,这里12元能吃两个荤菜、一个素菜。“入夏后,食堂特地为我们准备了苦瓜炒鸡蛋等消暑菜品,还提供了不限量的绿豆汤。”赵爷爷说。

江岸区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的建设,是武汉市科学规划布局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一体化推进分级分类、普惠可及、覆盖城乡、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汉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编制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等,将养老设施纳入规划“一张图”管理,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共建一批、盘活一批等形式,建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贯通的养老设施网络。

“我们以市级为牵引、区级为统筹、街道为枢纽、社区为支撑,科学规划养老蓝图。目前,市级建有2家500—800张床位的公办养老机构,每个区建有1—2个具备全托型养护、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养老服务示范中心,街道级建设了144个养老综合体,社区(村)建设了3200余个养老设施,可以更为精准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武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岚介绍。

数智化赋能  助力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上午10时许,在武汉市悦年华颐养中心,音乐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音乐活动室内,老人们正在合唱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大家手举红旗、声音嘹亮、精神抖擞;多功能活动区内,老人们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做手工,将五颜六色的花朵插在沙滩帽上……

这些生动的画面都同步显示在该中心一楼智能信息厅的电子屏幕上。据悦年华颐养中心负责人贺茂银介绍,中心一方面在老人生活区域安装毫米波雷达等智能化设备,精确感知老人的呼吸、心率、活动轨迹等关键生命体征与行为数据,实现对久卧不动、跌倒等异常情况的监测预警和紧急响应;另一方面在公共区域设置了250余个监测点位,对环境安全实施监测。“院内公共区域的监控画面,全部实时推送至市级养老信息系统平台,方便武汉市民政局进行统一监管。”贺茂银说。

武汉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汉市于2018年开始按照“先下后上、先打基础再汇总集成”的思路,推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贯通的养老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社区级养老服务网点重信息收集,实现信息精准、动态掌握;街道级养老服务网点重供需衔接,发挥服务转介、资源链接等作用;区级养老服务平台重调度响应,统筹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统一接收养老服务订单,及时分配给服务商;市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则重集成监管,链接各区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统一管理。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养老服务内涵和外延,武汉市抢抓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等国家试点契机,深入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嵌入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创建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社区30个、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机构5家,投放智能床垫、智能手环等各类产品4万余件,打造了安全监护、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N个应用服务场景。此外,武汉市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养老),通过研发产品、模拟环境、成果转化等方式,为智慧养老发展提供实验数据支撑。

标准化发展  筑牢服务品质根基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培育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主体?如何激发养老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的内生动力?2020年年底,武汉市民政局出台地方标准《武汉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划分及评定》,探索出一条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路径。

“武汉市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为5个等级,从功能设施、服务内容、人员配置、满意度评价等方面进行评分,由各区民政部门对照标准组织实地评定后确定等级。”武汉市养老事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按照评定的等级每年可享受5万—20万元的差异化补贴。

位于武昌区徐家棚街道的众成颐家颐养中心,是武汉市5A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之一。记者在现场看到,该中心共有6层,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设有居养区、医疗护理区、休闲娱乐区、助浴区、幸福食堂等,属于集养老、护理、娱乐于一体的中心辐射式网点。

“武汉市在评定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过程中,将养老服务分为支持服务、照料服务、专业服务三大类,通过加大照料和专业服务分值权重,鼓励我们为老年人提供集中照护、居家上门、健康理疗、法律援助等服务。”众成颐家颐养中心负责人邵诗聪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中心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培训。例如,举办厨师技能比武大赛,提升厨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开展助浴师技能培训,对前期准备、助浴操作、后续整理等环节进行讲解教学,让助浴服务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家住徐家棚街道长轮社区的独居老人刘奶奶今年已87岁,一直是众成颐家颐养中心的重点服务对象。多年来,只要刘奶奶有服务需求,工作人员就会风雨无阻地上门提供服务。去年年底,刘奶奶发生意外摔倒,中心收到预警信息后迅速反应、果断处理,第一时间将老人送到医院。如今,刘奶奶已入住中心的居养区,24小时有工作人员贴心照顾。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养老服务规范化发展,武汉市制定了涵盖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等多维度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标准。尤其在基础生活照料方面,将服务细化为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等多个专项,明确服务流程、质量标准和考核机制,确保服务可追溯、可评估。以助洁服务为例,规范要点包括服务频次、服务范围、操作流程等。

82岁的李奶奶腿脚不方便,家里的卫生清洁让她力不从心,徐家棚街道喻家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期上门为老人打扫卫生。“工作人员比自家孩子还细心,家里干净了,我住得舒心。他们每次还帮我检查安全隐患,我住得也放心。”李奶奶感慨道。

“面对人口老龄化浪潮带来的挑战,我们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努力优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这张不断织密、持续升温的‘江城养老网’,承载着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的承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养老政策体系,扩大多元服务供给,促进事业产业协同,推动养老服务更加普惠优质、可感可及。”周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