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养老院的“围墙”,让专业服务流动起来;完善嵌入社区的养老服务阵地,让优质服务触手可及;激活多元社会力量,让养老服务更加便捷高效……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近年来,吉林省白城市积极推动养老服务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汇聚,用温暖的守护织就幸福晚年图景。
日前,记者深入白城市多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阵地,记录老人在“家门口”养老的多彩时光,感受老人就近就便享有专业服务的幸福。
专业照护,让老人更安心
“我们正在探索‘机构居家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养老机构向社会老年人开放,通过‘走进来’‘送出去’的方式,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白城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杨龄童向记者介绍了该市延伸专业养老服务触角的做法。
“儿子先来考察过,我体验几天后也觉得不错,这里离家近,环境和服务都挺好。”91岁李奶奶的满意印证了白城颐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开展入住体验服务的成效。自2023年开业以来,该公司通过设立开放日、组织免费入住体验、开展义诊等活动,不断扩大机构服务覆盖面;打造由护理员、护士、医生等组成的居家社区服务团队,深入社区和家庭,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照护服务。
记者跟随居家社区服务团队来到服务对象韩某家。韩某不久前因车祸导致骨折,需要卧床休养。护士仔细询问老人的药物过敏史和身体状况,为老人测量了血压、血糖等。“韩叔叔,您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均衡,有什么需要及时联系我们。”护士嘱咐道。
“所有提供上门服务的人员在前期都接受了专业的生活照料技能培训。在各类服务中,助浴服务是最受欢迎的,我们还提供理发等延伸服务。”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全市多家养老机构积极推动专业服务向居家和社区延伸。我们密切关注各机构服务开展情况,希望发挥它们的‘头雁效应’,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专业的照护服务。”杨龄童告诉记者。
优化供给,让老人更幸福
“这里24小时有护士,我住得很放心!”记者在洮北区海明街道民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见到68岁的金阿姨时,她正在和同住的老人聊天。金阿姨做了心脏支架手术,行动不便。因居住的楼房没有电梯,她选择在“家门口”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短期入住。在专业人员的照护下,她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好转。
民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取公建民营模式,由白城市乐心苑养老有限公司运营。走进中心,最引人注目的是安装在老人房间里的毫米波雷达监测设备。“我们强化科技赋能,努力为老年人筑牢全天候的安全网。这套设备能精准、实时捕捉老人的离床状态以及心率等多项身体数据。老人一旦离床超过1分钟,警报信息就会推送到工作人员的手机端。”白城市乐心苑养老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洁介绍。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白城市筹措资金3000余万元,陆续建成了20余个集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助餐助洁、文化娱乐、健康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5分钟养老服务圈”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服务要落地,场所是基础。白城市民政局联合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印发文件,明确新建小区配建的养老服务用房与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从源头上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同时,白城市民政局确立“内培外引”策略,通过场地支持、运营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本地经验丰富的养老企业将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和服务标准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
“优质企业的加入,有效激活了本地养老市场,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与取长补短的良性互动格局,有效提升了全市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能。”杨龄童表示。
以老助老,让老人更充实
白城市民政局完善“以老助老”志愿服务模式,满足低龄、活力老人“老有所为”的愿望。
中午时分,洮北区明仁街道日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老餐厅里一派繁忙景象。记者看到,有四五位老年志愿者在帮着择菜、摆放餐具、打包餐食。
“我们打造了一支由10余位活力老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发挥各自所长,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中心负责人孙树凤介绍。
多功能大厅里,几位老人正伴随着悠扬的旋律翩翩起舞。领舞的刘阿姨今年64岁,退休后就在中心参加志愿服务,喜欢跳舞的她,经常为舞蹈队编舞。“做志愿者帮助了别人,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很开心。”刘阿姨笑着说。
老年志愿者的活力与热心,鼓舞着更多老年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生活。“以前,我老是一个人待在家里。现在,我经常来中心参加文体活动,整个人都精神多了。”76岁的张阿姨穿着演出服、涂着口红,开心地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变化。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进一步构建多元参与的养老服务格局。”白城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