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美养老”: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2025-07-02 总会新闻 15次阅读
来源:中国社会报

在安徽,养老服务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皖美养老”品牌成为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安徽省民政厅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从社区到农村,从适老化改造到老年助餐,创新举措频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皖美养老”由此从理念变为现实,一幅温馨的养老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铺展。

社区嵌入式养老

生活场景充满烟火气

“每天走两步就能到这里吃饭、做康复,跟老邻居们聊聊天,比闷在家里强多啦!”合肥高新区兴园社区的李奶奶拿着刚“刷脸”取到的餐票笑着说。在安徽,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养老梦想正通过社区嵌入式服务得以实现。那些镶嵌在居民楼间的养老服务综合体,恰似细密的针脚,将专业照护“缝”进城市肌理,让家门口养老的美好愿景化作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

“床位从20张到200张,收费比传统养老院低两成,高新区这两家养老服务综合体一开张入住率就超过了八成。”合肥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张年长的笔记本上这样记录着:已运营的嵌入式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超50%,回迁小区里的综合体备受青睐。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安徽将社区嵌入式养老纳入民生实事和城市功能升级行动的顶层设计。《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如同精准的“施工蓝图”,明确了“不拆旧房、善用存量”的建设路径。

自2023年起,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设被纳入安徽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和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以高位推进的态势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实施方案》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建设指引》相继出台,为建设工作提供了详细的规范和有力的指导。

以芜湖市湾沚区永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例,这个于2024年投入使用的综合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设有100张精品护理型床位。其功能分区精心规划,涵盖长托床位区、认知症专区、助餐区等。一楼助餐区可同时容纳80余名老年人就餐,累计用餐量已达2万人次;三楼认知症专区的9间居室,通过独特的色彩搭配和温馨怀旧的家居布置,营造出个性化的氛围;公共区域设置复古摆钟、老照片长廊等元素。61位老年人在此接受专业照护团队全天候的关怀,从日常起居照料到情感慰藉,从养生操指导到认知游戏设计,均经过精心考量。

“这种‘机构专业服务+社区熟人氛围’的融合,让养老不再是冰冷的床位,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也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安享晚年生活。”安徽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代祥华说。如今,安徽已建成171个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这些散布在城市街巷间的“养老微单元”,正以“15分钟服务圈”的密度,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增添着温暖底色。

农村养老

互帮互助就在家门口

“开饭了,开饭了!”在凤阳县大庙镇东陵村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88岁的曹文萍与志愿者、老伙伴们一同享用午餐。饭后,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曹文萍是一位留守老人,子女常年在外地上班,她独自一人的生活常常面临诸多困难,吃饭难、精神孤寂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凤阳县,像曹文萍这种情况的老人并不少见。为了解决农村高龄、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难题,县民政局率先在东陵村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试点,通过邻里互助和党员敬老两支志愿者队伍提供服务,有效化解了留守老人的生活难题,也让在外务工子女更加安心。

在定远县,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由乡镇牵头,村委会和县养老服务协会组织低龄健康老年人、农村留守妇女、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广泛参与,构建起“1+1+N”站点服务体系。第一个“1”代表一个引领,即由乡镇党组织引领党员干部参与互助式养老工作;第二个“1”代表一个指导,即由村党组织指导村养老服务中心开展互助养老工作,村公益性岗位人员负责维护管理;“N”则表示由若干个村民小组具体落实,将站点设在合适的老年人家中。同时,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养老服务中心,协助老年人组成互助帮扶对子,照护者每日上门探视,关注结对对象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各站点还作为老年助餐点,由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

安徽全省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改革创新方面还有不少生动实践。面对农村养老难题,金寨县以网格为基础、以互助为核心、以智慧为助力,探索打造“身边有伴、村里有站、云端有护”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为分散居住的农村老人编织起一张温暖可靠的守护网络;淮南市潘集区稳步推进农村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由村“两委”牵头,就近组织党员、留守妇女、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独居、失能、分散供养特困老人结对帮扶,通过“邻里帮、邻里助、邻里访”等方式开展互助养老,并建立互助养老积分制度,同时以敬老院和幸福院为依托,设置积分超市,建立激励机制,广泛引导群众参与互助养老。

老年助餐

创新模式促提质增效

“老王,你的晚饭来咯,今天的菜都是你爱吃的,赶紧趁热来吃。”金寨县古碑镇响塘村的周厚存老人边说边将晚餐放到王大爷家的桌子上。每天,周厚存老人都会骑着车穿梭在古碑镇的乡间小道上,为65岁以上的老人配送餐食。他说:“我每天负责送三位老人的饭菜,送完之后,我只要花两块钱,就能在镇里的养老食堂吃一顿饭,这样一来,我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吃到实惠健康的饭菜,多好啊!”

金寨县不仅组织低龄老人向高龄老人送餐,同时依托“互联网+”订餐服务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部分无人照顾、行动不便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这项创新举措不仅缓解了农村养老资源不足的困境,还让低龄老人发挥余热,促进了邻里互助与情感联结,形成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养”的可持续养老生态。

2024年,安徽省民政厅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此后,全省各地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的创新举措不断涌现。比如,池州市积极建立多元筹资渠道,通过“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做一点”的方式,建立了每天2元—3元的就餐补助、3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制度,创建了池州市老年助餐慈善基金,发布了“老年助餐·善行池州”募捐倡议,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企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等公益慈善力量冠名认捐老年食堂(助餐点),已募集慈善资金140万元。依托“公益+互助”助餐新模式,东至县胜利镇康桥村积极接受社会爱心企业及人士捐赠,截至目前,已接受捐赠15万余元,助餐服务不断完善,老年人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